南阳科技职业学院五年一贯制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494
发表时间:2023-06-08 15:00 南阳科技职业学院五年一贯制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代码 专业名称: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 专业代码:590302 二、入学要求 初中阶段应届毕业生(注意和专业招生对象保持一致) 三、修业年限 学制:五年 学历:大专 四、职业面向与就业岗位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遵循 “让老年人有尊严的生活,让照护者有尊严的工作”的理念,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塑造“三老三心”的专业文化,即“尊老、爱老、孝老”的职业素养和“专心、耐心、责任心”的专业技能。 本专业主要面向养老产业高端养老机构、先进养老社区和典型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工作岗位群,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掌握养老企业经营管理、健康照护、康复保健、情感慰藉、活动组织策划等专业知识,熟练运用管理、照护、康复、情感慰藉、活动组织策划等专业技能,从事养老企业管理、照护、接待、老年服务需求评估、老年产品营销等工作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进而加快养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解决民生问题,使首都服务保障能力与城市布局相适应。 (二)培养规格 1.思想政治素质 (1)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自豪感。 (4)崇尚宪法、遵守法律、遵规守纪。 (5)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2.职业素质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2)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4)具有质量意识、绿色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创新精神。 (5)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和协作,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 (6)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3.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 (1)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健全的人格,能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 (2)具有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3)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4.公共性知识 (1)掌握语文、英语、计算机基础等知识。 (2)了解计算机应用、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基本知识。 5.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掌握政治、社会、法律、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沟通与演讲等基础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6.专业知识 (1)具有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知识。 (2)具有老年人生活照料、技术护理、特殊服务等老年照护知识。 (3)具有营养、康复、运动保健的知识。 (4)具有养老机构运营和管理、老年服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熟悉老年相关政策法规。 六、课程设置 本专业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一)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共20门,合计学分67。主要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德育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体育、劳动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高职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技术)、大学语文。 主要公共基础课程简介如下: 1.语文 第一学期开设,共144学时,其中理论144学时。 课程目标: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努力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养分;掌握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所必备的语言基础知识。正确理解和运用规范语言,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就业、交往和继续学习需要的口语交际、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 内容简介:主要内容是文学作品阅读训练,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 2.数学 第一学期开设,共144学时,其中理论144学时。 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的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能力、基本计算工具使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内容简介:主要包括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应用。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数的概念、运算、分数、小数、百分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图形等;数学方法包括解题方法、证明方法、计算方法、估算方法、图形方法等。 3.英语 第一学期开设,共144学时,其中理论144学时 课程目标: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具备必需的英语听学读写能力;发挥主体作用,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了解文化差异,能在不同的生活和工作情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有效交流。 内容简介:主要是巩固、扩展学生的基础词汇和基础语法。 4.德育课 包括第一学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学期: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第三学期:哲学与人生;第四学期:职业道德与法治,共144学时,其中理论144学时。 课程目标:让学生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让学生有正确的性格特征,学习正确的取向和价值取向,正确认识职业道德素养。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和实践,使其具备职业技能、强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合理思想、增强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把握未来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内容简介:第一,德育教育基本理念。德育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学生需要探索、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重视学生的道德树立、行为品质的养成、职业道德的践行。第二,德育教育活动。德育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的政策的认识和遵行。第三,德育教育课程。课程安排以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培训为主要特征,创设良好的气氛和环境。第四,德育教育模式的创新。中职德育课程以“实践和体验”为核心,强调实践操作,以真实案例或实践来进行学习。 5.思想道德与法治 第五学期开设,共48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践12学时。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法律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我国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思索中探求真理,在体验和行动中感悟人生,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 内容简介:本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投身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其目的在于培养高等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的自觉性,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真正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6.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六学期开设,共36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二门课程中的骨干和核心课程,是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基础教育课,目的在于使当代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内容简介:全面论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产生形成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之中。 7.形势与政策 第五至八学期开设,每学期8学时,共32学时,其中理论16学时,实践16学时。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国内形势教育、国际形势和我国对外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校培养目标为依据,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适时地进行形势政策教育、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基本知识教育,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使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具有坚定的立场、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适应能力。 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第七、第八学期开设,共48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践18学时。 内容简介: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以及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全面理解“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思想内涵和伟大实践,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历史地位,引导学生厚植爱党爱国情怀,积极投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 9.军事理论 第六学期开设,共36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 内容简介:以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着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为重点,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建设国防后备力量服务。通过军事理论课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 10.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五学期开设,共36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践6学时。 内容简介:系统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掌握训练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技能,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1.体育 第五、第六、第七学期开设,共108学时,其中理论12学时,实践96学时。 课程目标: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最终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质的任务。 内容简介:根据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及我校实际情况,遵照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开设定项体育与健康课程、选项体育与健康课程。定项课程根据学生专业对口选择体育课程项目及内容,选项课项目有: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武术、太极拳、乒乓球、游泳等。 12.大学生劳动安全教育 第六学期开设,共36学时,其中理论4学时,实践32学时。 内容简介: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等内容。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结合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注重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培养,树立自立自强意识;生产劳动教育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掌握相关技术,感受劳动创造价值,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服务性劳动教育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在服务性岗位上见习实习,树立服务意识,实践服务技能;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 13.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第八学期开设,共36学时,其中理论18学时,实践18学时。 课程目标:本课程为各专业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达到未来工作岗位素质要求起支撑作用,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相应的就业准备,引导大学生以理性的生涯规划指导人生发展,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和就业核心竞争力,最终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和成功创业。 内容简介: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学生从入学到实习再到就业的全过程,将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和观念的转变;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掌握相关的求职技巧,努力实现大学生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的显著提高,做好向“职业人”转换的各种准备,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和就业观念。 14.大学生创新训练与创业实战 第五至八学期开设,每学期8学时,共32学时,其中理论16学时,实践16学时。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面向全校大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对高校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创业基础”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内容简介: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认知创新创业的基本内涵和创新创业活动的特殊性。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新创业能力。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理论和技法,掌握创业资源整合与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熟悉新企业的开办流程与管理,提高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创新观和创业观。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正确理解创新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自觉遵循创新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 15.高职英语 第五至六学期开设,共144学时,其中理论136学时,实践8学时。 内容简介:高职英语课程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强调其职场英语技能的培养。通过一定量的实操训练,培养学生在日常和职场英语方面的听、说、读、译和一定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在完成该课程后能够在日常生活和相应的工作场合中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流和交际,达到所从事行业所需要的基本英语水平。该课程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相结合,使课程与就业需求的素质相结合,使课程和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素质相结合,为学生就业及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进行基本的职场涉外沟通和多元文化交流,促进学生语言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16.信息技术 第一、第二、第五、第六学期开设,共144学时,其中理论24学时,实践120学时。 内容简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掌握WORD应用软件的基本知识点和基本功能操作步骤;掌握EXCEL应用软件的基本知识点和基本功能操作步骤;掌握PPT应用软件的基本知识点和基本功能操作步骤;知道计算机办公软件各模块的特点、区别和协同作用;知道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概念、内容与应用场景;掌握网络基础知识和信息安全防护知识等。能根据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各项目任务,掌握计算机办公软件操作技能、数据安全与防病毒处理技能、信息检索技能,能自主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将计算机变成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 1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学期开设,共36学时,其中实践36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成环境和精神特质,分专题对博大精深的传统哲学、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学、异彩纷呈的传统艺术、巧夺天工的传统科技和源远流长的传统风俗等进行系统地感知、理解和把握,对新时代如何传承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思考,提高学生古典文学、传统哲学、传统艺术等的鉴赏和感悟理解能力,正确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科学掌握中华民族丰富文化遗产,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自觉维护中华民族伟大利益。 (二)专业课程。 共26门,合计77学分。主要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有:包括老年学概论、生理学基础、老龄产业认知、老年人权益保障实务、管理学基础、病理学;专业核心课程有:包括解剖学基础、老年疾病预防与护理、老年人康复服务与指南、老年心理慰藉实务、养老机构经营与管理、老年人沟通技巧、老年活动策划与组织;专业拓展课程有:包括老年照护技术、中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服务伦理与礼仪、急危重症护理学、中医药膳学、失智老年人照护技术(中级)、老年社会工作、老年人能力评估、老龄经济学、老年健康照护与促进、老年产品营销手工、手工。 主要专业课程介绍如下: 1.解剖学基础 第一学期开设,108学时,其中理论84学时,实践24学时。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特征、位置与毗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莫定坚实相关课程的形态学基础。 内容简介:是一门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等多门学科有机整合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基础课程。它包括人体形态与结构绪论、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教学要求:本课程按照理论+实训模式进行教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人体各部的基本结构,了解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学会正确运用解剖学知识和术语。学生具有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德医风,具有爱伤、爱患、爱岗的职业素养,具有一定的的自学能力,独立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病理学基础 第二学期开设,108学时,其中理论96时,实践12时。 课程目标:掌握各种不同疾病的共同病理变化基础,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过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专业必需的病理学基础知识。 内容简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转归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疾病概论、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酸碱失衡、缺氧、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发热、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肿瘤等。 教学要求:本课程按照理论+实训模式进行教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及重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主要病理过程和常见病的病理变化特征。并获得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等方面认识疾病、分析疾病的能力。学生能把本课程知识运用于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掌握系统的生理功能,以及这些生理功能的调节过程。通过实验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生理仪器的使用及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完成所有项目的观察,并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及做出结论。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自学能力、专业英语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3. 药物学基础 第一学期开设,72学时,其中理论66学时,实践16学时。 课程目标:掌握药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掌握代表药物的作用、应用方法、疗效及不良反应,能够进行用药指导和用药观察。 内容简介: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包括药物效力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抗恶性肿瘤药、传出神经系统药物、麻醉药、中枢神经系统药、心血管系统药、组胺受体阻断药、呼吸系统药、消化系统药、子宫收缩药及舒张药、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药、糖类、盐类和酸碱平衡调节药、利尿药和脱水药、激素类药物、解毒药等。 教学要求:本课程按照理论实训模式进行教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常用药物的作用和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防治措施、禁忌症。熟悉用药前后药疗监护。了解剂量和用法,以达到配合医生的临床合理用药、发挥药物**效应和减少药物毒副反应的目的。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新药的能力。 4.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第一学期开设,72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实践18学时。 课程目标:掌握免疫学基础知识、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的微生物生物学特性,了解人体寄生虫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的寄生虫,旨在使学生具备必需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知识,为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内容简介: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解释了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可能机理与规律,是学习疾病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常见致病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生长繁殖与培养、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等,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分子、免疫应答等。 5.老年疾病预防与护理 第六学期开设,72学时,其中理论50学时,实践22学时。 课程目标:本课程为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医院老年病房、社区老年护理岗位,培养具有护理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具有规范熟练的基础护理和老年专科护理操作技能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并能顺利通过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和老年护理专业人员资格考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内容简介:本课程分为九个项目,包括:项目一“老年常见疾病特点及护理”学习老年人各系统老化的特点以及与老年疾病之间的关系,项目二~九分别学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精神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代谢系统、免疫及运动系统、感觉器官常见病的预防与护理。每个项目内设计分任务与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是编者精心创设、来自养老服务人员一线岗位的真实问题。在每个学习情境中进行学习,包括任务描述、相关知识、同步训练。学完每一个任务后,可以开展学训做一体化训练,包括思考练习、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等多种形式。 6.老年人沟通技巧 第五学期开设,72学时,其中理论8学时,实践64学时。 课程目标:本课程为能在照护老人的日常工作中,有效运用说话、提问、回答、倾听的技巧,与老人及家属沟通;并根据治疗性沟通规范,进行协助治疗为目的的沟通;能理解老年服务工作中各种关系的角色,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工作关系,能妥善解决交往矛盾问题;能与团队成员高效沟通,提升效率;能够根据特殊病人、临终老人、多元文化背景的老人的需求,收集关键信息,建立有效沟通;提高个人人际沟通的能力。 内容简介:主要内容为以生活中与老年人沟通的现实案例为切入点,以任务解决的模式、实操演练的方法生动形象地描述沟通环节和沟通技巧,教会学生如何与老年人进行良好沟通。 7.老年心理慰藉实务 第七学期开设,72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实践24学时。 课程目标:本课程掌握老年人的心理与精神需求。掌握老年心理学基础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掌握老年人的一般心理特征、心理评估与心理治疗技能。掌握老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精神障碍,并能熟练运用相应的心理维护技能。掌握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建设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方法。掌握老年心理工作者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心理素质。 内容简介:主要内容分为健康和不健康老人的心理护理,主要研究个体和群体成年以后增龄老化过程的心理活动变化、特点、规律的一门科学,主要内容有老人心理保健以及心理治疗等方法,它是新兴的老年学的组成部分。 8.老年人康复服务指南 第七学期开设,72学时,其中理论60学时,实践12学时。 课程目标:本课程掌握老年康复训练与指导的基本理论,具备应用老年康复训练关键技能从事老年服务和(或)涉老机构管理工作的能力。熟悉老年人常见疾病,掌握不同疾病常用康复训练计划与指导。熟悉老年人伤病后常见并发症,能熟练操作关节挛缩、排痰引流等康复训练与指导,熟悉压疮的预防及噎食/呛食的应急措施。具备为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康复训练与指导的能力。具有科学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能针对老年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良好应对老年人康复训练过程中出现的突发和意外情况,具备初步的现场处理及协调能力。 内容简介:分为基础篇和实务篇,基础篇宏观地介绍了老年人康复服务的相关内容,不同类型养老机构老年人康复服务设施提供与人力资源配置,以及老年人康复服务模式与内容、流程与康复技术。实务篇从大健康角度介绍了老年人的疾病预防与健康教育,以及老年人常见病症的康复服务指导。 9.养老机构经营与管理 第六学期开设,72学时,其中理论72学时。 课程目标:本课程培养学生具备公共事业管理所必须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养老机构依法管理所必须的政策法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养老机构经营管理所必须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所必须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为老人服务的相关理论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与老年人、员工、上级及各政府部门沟通的知识。 内容简介:主要介绍养老机构建设、服务对象、性质、特点、服务内容,养老机构规范化管理,养老机构入出院管理,护理管理、医疗及膳食服务管理、质量管理、经营管理、信息化管理以及意外伤害事件防范与矛盾纠纷处理等内容。 10.老年活动策划与组织 第七学期开设,72学时,其中理论38学时,实践34学时。 课程目标:本课程学生能掌握自理和半自理老人活动的特点及组织带动方式,具备基本的老年活动策划与方案设计技能,树立带动意识、服务意识和为老意识,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动脑策划能力以及自主设计能力。 内容简介:主要介绍老年人常见群体活动设计的原则、方法及分类等,老年人文化活动设计、老年人社交活动设计、老年人体育活动设计、老年人公益活动设计、老年人活动实施效果评价等。 七、教学进程安排 教学进程安排表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各系在修订的时候,应参照教育部文件要求的学分、学时、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等内容。 (一)教学周数分配表 (附表一) (二)教学进程安排表 (附表二) (三)实习实践教学安排表 (附表三) (四)公共选修课程(附表四) 八、基本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智慧健康养老、中医、护理、老年社会工作等专业教师共61人,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中高级职称5人,双师教师26人。专业教师具有实践操作技能,每人均能独立承担2-3门专业课程教学,具备熟练开发职业课程的能力,能主持和参与教材编写、教学标准制定、课件、案例、实训实习项目、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具有指导学生参加各级护理专业技能大赛、健康养老方向技能大赛、中医护理技能大赛的能力。团队的教师均热心职业教育事业,责任心强,善于沟通;另外,骨干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起骨干作用。有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制定,核心课程开发、建设和实施,以及相关教学文件的编制、组织开展职业岗位技能考核的能力。 1.选拔和培养专业带头人。坚持学术水平与师德并重,教学能力与科研推广应用及实践能力并重的原则,选拔和培养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者,使之成为护理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的领军人物。 2.培养专业骨干教师。依托养老机构,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式,培养或引进既具有行业实践经验又能出色胜任智慧健康养服务专业的骨干教师。进一步提高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使之成为智慧健康养服务专业课程建设的骨干力量。 3.建立“双师结构”合理的兼职教师资源库。从养老机构中聘请有丰富经验的照护者、管理者实践者,具备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人才和技术骨干,建立完备的、合理的专业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保证智慧健康养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4.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和实践锻炼。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到一线顶岗(养老机构)实践,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安排到我校实习基地,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本教学团队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5.加强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升师资教学水平。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整合智慧健康养老专业的开发、共享教学资源,鼓励本团队骨干教师发表教研、教改论文。创造各种学习条件,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国内高校、中高端养老企业、顶岗实践、社会服务;举办听评课、教学观摩、老年照护技术培训等,加强教师的教学交流和督导,拓展视野,促进知识交融,以确保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慧健康养老专业的教学团队。 (二)教学设施 建立学校与社会、教学与医院紧密结合的开放性教学系统,形成一个全新的“医教结合、顶岗实习”,具有智慧健康养老方向的特色的专业教学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医)院(学)校合作的人才培养途径,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要、具有就业竞争力,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康养护理人才,使学生零距离上岗。 (三)教学资源 1.聘请国内的养老护理专家,作为课程专家指导并参与健康养老护理教学工作。引进现代健康养老理念和技术,完善与专业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改革,不断地、及时地更新课程内容,保证课程的实用性、前沿性与先进性。 2.教材建设。按照国家规定选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教材选用由学校教材选用委员会负责,学校教材选用委员会由已公示的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教科研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等组成,按照《教材管理办法》中规定的程序选用教材。教材选用应结合区域和学院实际,切实服务人才培养。 3.实验实训建设。充分利用建成的养老护理大楼以及申报省级示范的教学资源,努力打造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校内健康养老护理实训中心。 4.加强实验实训教师队伍建设。立足本院,通过到合作的国内中高端养老机构培训和实践锻炼,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实训教学水平优良的实训室师资队伍。 (四)教学方法 依托智慧校园数字教学资源,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开展“互联网+智能”课堂教学。基于项目化、模块化教学模式,采用线上自学与课堂讲授、个人学习与团队协作、理论探究与实训演练、个性学习与普适学习相结合的“五维结合”混合教学方法。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等虚拟实训系统,拓展教学时空,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采集、分析和应用教与学全过程行为数据,即时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让学生获得满足感,收获感,切实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课堂教学。课堂教授基本理论知识,发展学生的理论与知识视野。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与批判的精神,使学生能够在将来的工作中学以致用。 2.实训室教学。实验室教学主要目的:一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养老方面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二是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与护理技能;三是直接为实习及将来的工作做准备。 3.实习。实习是让学生到相关养老机构学习,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养老护理操作技能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得到进步。 (五)教学评价 学习评价遵循“关注能力,注重过程,多种评价,分类实施”的原则。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客观真实地评价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能更全面地考查学生应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更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实施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和方评价相结合,及时诊断分析、发现问题、查摆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改进提高,形成教学质量改进螺旋。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用人单位)、评价内容综合化(职业道德与规范、团队合作与创新、专业知识与技能、方法与社会能力)、评价方法多样化(理论考试、现场操作、现场答辩、项目报告、实训报告、证书考取)的评价体系。 1.理论课程的考核评价 理论课程采用平时作业成绩(作业、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出勤)占 30%,理论考试占70%的形式进行考核,考试主要题型包括填空、选择、名词解释、判断、简答、病例分析题。全方位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 2.实践课程的考核评价 实训课程采用了平时成绩(平时实训作业、出勤及纪律)占30%,实训操作考核占70%,以实操任务完成情况方式进行考核,全方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评价和考核。 3.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 培育学生职业道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构建由学校、养老机构、技能考核三个方面考核评价机制,综合评定学生学习效果。实习的出勤成绩占学生实习综合评价成绩的10%,由实习的养老机构负责评定;业务学习及实习手册,心得体会书写情况占20%,由实习指导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负责评定;养老机构的科室按照实习项目和任务要求,制定出科考试内容,学生进行实践考核,这部分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70%,由实习养老机构指导教师负责评定。把学生的“德、勤、绩、技、能”全部涵盖其中,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九、质量管理 (一)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专业建设出谋划策,提供市场、政策及行业信息,提高专业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成立教学执行组织与教学督导组,对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推广、课堂教学质量管理等进行督导与评价。 (三)建立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管理,制订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标准、评价标准,制订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加强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的管理。 (四)成立专业调研组,负责本专业的社会需求、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新生素质调查等工作,为本专业的招生和就业提供支持。 十、毕业要求 (一)学分要求:本专业必须修满291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公共基础课67学分;专业课128学分;选修、拓展课48学分;集中实践实训课48学分。 (二)本专业必须获得的相关资格证书:
附表一 教学周数分配表
符号说明: ★--军训,☆—社会实践,■--理论教学,▲—顶岗实习,△--校内实训, ○ -毕业设计(论文), ●-考试 附表二 教学进程安排表
附表三 实习实践教学安排表
附表四 公共选修(含国学辅修)课程
注:学生在1-4学期,需要在选修课模块中任选修读完成4个以上学分课程。申请国学辅修专业的学生须修满8学分以上国学课程(*标课程),成绩合格颁发国学辅修专业证书。 附表五 学时比例表
|